**
在食品加工场景中,油炸机是制作油炸食品的核心设备,无论是街边小吃店还是大型食品加工厂,都能看到它的身影。但油炸机工作时需接触高温热油,不少人会担心:工人操作油炸机时会不会有危险?其实,只要掌握正确方法、做好防护措施,就能有效降低风险,安全完成油炸作业。
要了解操作风险,先得清楚油炸机的工作特性。油炸机通过加热装置将食用油升温至 150-200℃,食材投入后快速炸制成熟,高温热油是风险的主要来源。常见的潜在风险包括热油飞溅烫伤、设备漏电、油品起火、食材投入不当导致溢油等,但这些风险并非不可控,大多能通过设备防护和规范操作规避。
从设备设计来看,良好油炸机已配备多重安全保障。机身通常采用耐高温、防烫材质,部分机型带有隔热外壳,避免工人触碰时烫伤;锅盖设计有防溢边缘,减少食材投入时热油飞溅;加热装置配备温控器和过热保护,当油温超过设定值时会自动断电,防止油品过热起火;电气部分采用防水密封设计,降低漏电风险。正规厂家生产的油炸机还会经过安全检测,符合食品加工设备的安全标准,为操作安全打下基础。
规范操作是避免危险的关键,这需要工人牢记核心流程。首先是开机前检查:操作前需确认设备放置平稳,电源线、插头无破损,油管连接牢固无渗漏;检查油箱油量是否在规定范围内,既不能低于较低刻度(避免加热管干烧损坏),也不能高于较高刻度(防止炸制时溢油);打开电源预热,观察温控器是否正常工作,确保油温能稳定控制在设定范围。
食材投入环节是风险高发点,需格外谨慎。食材需提前沥干表面水分,水分与高温热油接触会产生剧烈飞溅,容易烫伤皮肤;大块或带冰的食材应分次、缓慢投入,避免一次性投入导致油温骤降或热油溢出;投入食材时需使用长柄工具,工人应侧身站立,与油炸机保持适当距离,切勿正对投料口,防止热油溅到面部和身体。
炸制过程中,工人需全程关注设备运行状态。避免离开岗位,防止油温过高引发起火,或食材炸制过度;若发现油温异常升高、设备发出异响、油管渗漏等情况,应立即关闭电源,待油温下降后再检查处理;切勿用手直接触碰油箱、油管等高温部位,如需调整食材位置,需使用专用长柄工具。
油品管理也与安全密切相关。应使用适合油炸的食用油,避免使用变质、浑浊的油品,这类油品易产生有害物质,且起火风险更高;定期更换油品,清理油箱底部的油渣,油渣堆积过多可能影响加热均匀性,甚至引发局部过热起火;若发生小规模油品起火,切勿用水扑救,应立即关闭电源,用锅盖或灭火毯覆盖油箱,隔绝空气灭火,大型加工厂可配备专用灭火器备用。
操作后的收尾工作同样不能忽视。关闭电源后,需等待油温降至 60℃以下再进行清洁,避免高温清洁导致烫伤;清理时使用中性清洁剂,用长柄刷子擦拭油箱内壁,避免直接用手接触;清洁完成后擦干设备表面水分,检查电气部件是否干燥,防止下次使用时漏电;较后将设备归位,确保周围无易燃易爆物品,关闭总电源。
除了规范操作,个人防护装备也能有效降低风险。工人操作时应穿戴长袖工作服、防烫手套、防滑鞋,部分场景还可佩戴防护面罩,减少热油飞溅造成的伤害;工作服应选择棉质等不易燃材质,避免穿着宽松、易燃的衣物,防止卷入设备或被热油引燃。
不同规模的使用场景,安全注意事项略有差异。小型餐饮店的台式油炸机体积较小,需注意放置在平稳的操作台,远离火源和水源;大型工业级油炸生产线配备更完善的安全系统,如自动投料、自动控温、自动灭火装置等,工人需熟悉设备的应急按钮位置,定期参加安全培训,掌握突发情况的处理方法。
某食品加工厂的安全负责人反馈,该厂使用油炸机多年未发生安全事故,关键在于制定了严格的操作规范,工人上岗前必须经过培训,考核合格后方可操作,且定期开展安全演练,让工人熟练掌握应急处理流程。这说明,只要重视安全、规范操作,油炸机操作的风险完全可以控制。
总的来说,操作油炸机确实存在一定潜在风险,但这些风险并非不可避免。通过选择合规设备、做好岗前培训、规范操作流程、佩戴防护装备,就能较大程度保障工人安全。对于食品加工企业来说,加强安全管理、定期检查设备、普及安全知识,是确保油炸作业安全开展的重要保障。如果是初次使用油炸机,建议先仔细阅读说明书,或在有经验的工人指导下操作,切勿盲目尝试。